欢迎访问
智图 >> 问题评论 >> 让科技争鸣成常态

让科技争鸣成常态

柏木钉

2018031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当前,我国的科技事业已迎来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并重、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的新阶段,公开、平等、理性的讨论乃至批评,理应成为各方乐见的常态

  新近出版的2018年第2期《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英文简称“CCCF”),发表了黄铁军教授的文章《也谈强人工智能》,对上期周志华教授的《关于强人工智能》和李国杰院士的《走务实的人工智能发展之路》提出批评和反驳意见。对此,李国杰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在题为《营造百家争鸣的学术平台》的“主编评语”中大加赞赏:“我一直希望CCCF成为学术争鸣的平台,期盼多年的局面终于看到一点苗头,感到十分高兴。”

  不能不说,李国杰的这一表态充分显示了一位资深科学家的广阔胸襟和真知灼见。

  科学无禁区,真理愈辩愈明。无论是对国家的科技计划和管理政策,还是对某项具体的科学发现、技术成果,科技同行展开公开、平等、理性的对话、讨论乃至批评,是一个国家科研环境、科学文化健康与否的重要体现,也有助于减少科技决策的盲目性,有利于科技本身的良性发展。近些年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一些部门和单位,科技领域自由辩论、公开争鸣的氛围还不够浓厚。无论是事关科技人员切身利益的科技政策、考核方法、评奖制度,还是存在争议的科学发现、技术成果,科技同行即便有不同意见,也大多止于“窃窃私语”,敢于公开发声的还不太多。

  之所以造成这种尴尬,主要原因可能有两个。

  一是“说了也白说”,搞不好还被“穿小鞋”。一些部门和单位在推出科技决策之前虽然也会征求各方意见,但实际情况往往是:不是提意见的专家范围有限、代表性不足,就是对“不同意见”舍大取小乃至于听而不闻。更有甚者,把提出异议的科研人员视为不听话的“刺儿头”,要么“封杀”,要么在其课题立项、奖项评审时“设障”。

  二是“人情面子”作祟,怕得罪同行。近年来,结果不靠谱、宣传言过其实、涉嫌造假的科技成果时有出现,但考虑到大家都是同行,抬头不见低头见,往往少有公开质疑、批评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质疑、批评本是科研活动中的应有之义,“对事不对人”,双方都应唯科学马首是瞻,不能把人和事混为一谈,更不应因此产生矛盾。

  一些科技同行“沉默是金”的结果往往是:有名无实的伪专家忽悠百姓,不靠谱的“重大发现”误导公众,本不该上马的项目匆忙开工、不该结题的项目蒙混过关……长此以往,将影响我国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比于公共话题,科技创新相对“小众”,只有业内的小同行才有能力识别真假、澄清是非,科学共同体的自由争鸣、公开辩论不可或缺。当前,我国的科技事业已迎来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并重、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的新阶段,公开的争鸣、理性的质疑和平等的讨论理应成为各方乐见的常态。希望《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和李国杰院士在新春伊始开的这个好头,能够保持下去、发扬光大。

 

 


更新时间:2018-03-19 23:01:46
评论列表
评论/留言区
您好,请在下面输入您想发表的评论内容。
 
首页 < (1/15 共 945 篇) > 末页
网络链接(KSN) 友好的连接联盟,让更多人知道你合作成功 大专院校 研究院所 产业公司 科技园区 协会事业 期刊网络 服务博览
本网域名: www.知识产品网.com,www.zhishichanpin.com,知识产品.中国,www.diwuchanye.com,第五产业.中国,集创.com,自版.中国,ipr品牌.中国,cnd5.cn,cnd5.net
友 情
链 接
     网站介绍     服务协议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