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科技社会 >> 人物和思想 >> 评论“记者镜头前捂住乘务人员证件”为何广获认同?

评论记者镜头前捂住乘务人员证件

为何广获认同?

2022-3-24来源:红星新闻

新闻报道需要在公共意义和私人权益之间,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

这个不用给特写了。”322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进入东航空难核心救援现场进行直播,直播中记者看到一张乘务人员的证件,马上伸手捂住,示意镜头避开。这个细节,也在网络上引发了相当的正向关注。

人们不难体察到记者的用意,此时依然是搜救阶段,哪怕是一丝希望人们也不愿放弃。在这个时候露出具体的人员信息,会刺激家属的神经。捂住其实是有意保护家属的情绪,也在保护当事人的隐私,避免泄露之后引发一连串的解读与猜测。

这个细节,或许也足以引发我们对灾难报道边界的关注。航班坠毁举国震惊,也引发了全民关注,人们在网络上四处搜寻信息,大大小小的媒体也会在能力范围之内提供有效信息。但不能否认的是,关于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采取何种姿态,确实已经引发了网络讨论,新闻伦理这个专业词汇,进入了大众化的阅读空间。

对灾难完全回避,或者不出现任何具体的细节,既不可能也没必要。灾难报道,既是让公众知情,也是为了共情。社会吸取教训、避免下次事故,情感层面的起点就得是人们具有同情的能力,认识到灾难的可怖。

比如在此前的报道中,一些乘客的物品其实也被聚焦了。包括钱包、火车票、手写的字迹等等。这些画面,引发了广泛的共情,很快就在社交平台刷屏。这些画面当然也是有一定刺激性的,但公共层面却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公众需要看到这种真实,哪怕是令人悲戚的。

但一旦涉及到具体的个人信息,不少人则希望保持一份谨慎。当真实的名字与相貌出现在新闻里,这种冲击非同一般。在此时此刻,公众的知情愿望,可能得部分让位于家属的情感接受,新闻报道可能就需要在公共意义和私人权益之间,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

有句话叫新闻是历史的初稿,历史书写,人们总会希望文献更加丰富,有具体的故事;但历史是无情的,新闻当事人却是有血有肉的人,这种复杂面貌,就是新闻实操层面的难点所在,很多细小而敏感的尺度,只能反复琢磨。在这个问题上,社会不妨探讨一些有可行性的边界。

而比如对具体当事人的报道,信息是否要完全透明,在征得家属同意之前是否要进行一定的信息模糊,社会也不妨更多斟酌。公众对一些报道的反弹,对捂住证件细节的支持,也足以说明在这些问题上本身存在着多元的意见。

在这个议题上社会应该进行更多讨论。悲剧发生,公众一定有强烈的了解愿望;但这种偶发事件,也意味着舆论层面未必有成熟的报道共识。这种共识的形成,正有赖于人们充分的意见交流。

灾难是令人悲伤的,这个先天的背景,也注定让公共和隐私的边界变得更加敏感。报道操作层面或许会有争议,但大前提还是明确的——严肃。在这个基点之上,相信社会最终能沉淀出一个被广泛认可的方案。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清波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 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更新时间:2022-03-24 13:58:01
 
网络链接(KSN) 友好的连接联盟,让更多人知道你合作成功 大专院校 研究院所 产业公司 科技园区 协会事业 期刊网络 服务博览
本网域名: www.知识产品网.com,www.zhishichanpin.com,知识产品.中国,www.diwuchanye.com,第五产业.中国,集创.com,自版.中国,ipr品牌.中国,cnd5.cn,cnd5.net
友 情
链 接
     网站介绍     服务协议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