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科技社会 >> 科技要闻 >> 国家知识创新工程
知识创新工程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一部分。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前后,把中国科学院建设成为瞄准国家战略目标和国际科技前沿、具有强大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国家自然科学和高技术的知识创新中心;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培养造就高级科技人才的基地和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成为有国际影响的国家科技知识库、科学思想库和科技人才库。工程试点分3个阶段,1998年至2000年为启动阶段;2001年至2005年为全面推进阶段;2006年至2010年为优化完善阶段。
199712月,中科院提交了国务院《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1997》的研究报告,开始了中国科学院的改革创新与改革发展。中科院的《知识创新工程实施规划纲要1998.8》报告,进一步确立了知识创新工程的基本构架与路线图,确立了实施的理念、战略思路、总体目标,历经启动、全面推进、创新跨越这三个阶段。知识创新工程的推动,使得中科院迎来了第二个黄金时期,在科研、人才、制度、基地以及文化上都创造了辉煌的成果。中科院院研制成功的“龙芯”二号芯片,自主研发的曙光4000A超级计算机等,在整体上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知识创新工程在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国际影响的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为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知识创新工程中,人才是关键,项目是主体,知识文化是根本。只要方向、战略、政策对头,稳定发展一个时期就能见到显著成效。在中科院发生的科研、观念、制度等多层面的变革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实施,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增强了我国科技界创新自信心,扩大了在国际科学界的影响,发挥了我国科技事业国家队和火车头的作用。中科院确立并实施三大新时期科技发展战略:科技创新跨越发展战略、科技创新人才战略和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战略。
    科技创新  从重“量”走向重“质”,要有“敢为天下先”的世界眼光
一位年轻数学家到杨乐院士所在的中科院系统与数学研究院做客座研究。临走前,小伙子说,“杨先生很好,这些年从来没有逼着我写一篇论文,这是要承受压力的。我得做点什么表达我的敬意。”他一口气发表了3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令同行大为折服。可杨乐听到这事,却惋惜地直摇头:“哎呀,你急什么!沉住气再做几年,写出的论文肯定比现在更好,更具世界级水准。”
“实现现代化,科学技术要走在前面,但从世界范围看,我们在科技竞争能力方面的排位,落后于进出口贸易名次,也落后于国民经济总产值名次。”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和他的同事们时常有一种紧迫感。他在很多场合都会算算这笔账,激励科技人员“敢为天下先”,从习惯于跟踪与模仿转向立足于自主创新,敢于开展高风险的原始性、突破性创新研究,敢于开拓新的领域和方向。
“在今天的科学院,没有奋勇争先的意识、没有甘坐冷板凳精神的人,很难心安理得地呆下去。”中科院化学所所长王梅祥这样说道。
观念创新  变“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为“扩胸收腹”,树立国家目标与学术追求相统一的价值观
 “在科学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发现、轻发明,重成果、轻转化,重研究、轻管理的文化积弊,”中科院党组副书记郭传杰对此并不讳言,“创新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转变过去那种发表论文、成果获奖、晋升职称的价值导向,引导大家树立国家目标与学术追求相统一的价值观。”
 
观念转变的过程是艰难的。一方面,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自然要按照投入产出来衡量其效益和效率;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具有其文化属性,遵循着与物质生产不同的客观规律,不能像生产队计工分那样来要求科学家。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只有改革现有的科技评价体系,调整政策导向,加强分类管理。
中科院秘书长施尔畏说,在新的战略框架设计中,探索性基础研究主要应该选择有重大科学意义且一旦突破可能带来重要应用价值的方向,强调概念、理论和方法的原始性创新;而高技术创新与集成和定向性基础研究,一定要以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和解决行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为导向,目标明确,只争朝夕。
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反思,计算所原来是自己会什么就接着做什么,很少顾及国家和市场的需求,结果不少项目“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既达不到国际前沿水平又难以为企业接受。“现在我们提倡‘扩胸收腹’,‘扩胸’就是做顶天立地的研究,‘收腹’就是要舍得放弃一些不太重要的方向。”近年来,中科院开展了一大批高技术创新项目,如“龙芯”高性能通用CPU芯片、机器人作业技术和工程应用、载人飞船材料和器件研制等。这些高技术创新项目在信息、材料、能源等领域占据了技术制高点,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制度创新  让“前无古人”的创新“后有来者”,科研管理向国际标准看齐。
制度是持续创新的保障。中科院在人事聘用、工资分配、资源配置、评价体系和干部任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制度创新,科研管理向国际标准看齐:在大气物理所,行政秘书承担起所有后勤事务;在自动化所,电子所务公开透明,将“民主治所”的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数学院,国际同行评议制度已经坚持了多年;在神经所,外籍所长在决定研究方向、选聘人才等方面高度自主,对研究组组长实行严格的淘汰制……
 “我们赶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时代,我们从事的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大事业。”已是植物所所长的韩兴国说,“现在想得最多的就是一件事:让这项历史赋予我们的宏伟事业后继有人,继往开来。”
让创新可持续发展
知识创新概念的提出,是一个重要的理论突破,它推动了社会各界对创新的认识,是中科院对全社会作出的一个贡献。
正因如此,看待知识创新的实践与探索,眼光不能局限在中国科学院。只有将认识提升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高度,才能在改革进程中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自觉克服暂时和局部的困难;只有将这场变革放到全球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才能根据自身特点找准定位,估价和设计创新发展的目标和策略。
创新的道路并不平坦。理论到实践的距离决非一步之遥。作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排头兵,中科院的知识创新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摩擦和碰撞。改善科研条件是目的还是手段?国家目标和学术追求怎样统一?如何兼顾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属性和文化属性?是放眼长远还是只争朝夕?“土博士”和“洋博士”需不需要区别对待?怎样既防止论资排辈又避免拔苗助长?诸如此类的问题不断在前进中解决,又不断在前进中产生。
为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国家创新体系,1998年中科院开始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十几年来,“知识创新工程”成效显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我国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2010年也是“知识创新工程”总目标的最后一年。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路甬祥日前透露,计划把“知识创新工程”延长10年到2020年。
37日举行的中国科学院与吉林省政府关于长吉图开发开放合作的签约仪式上,路甬祥表示,今年是中央批准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的第13个年头。现在中国科学院正准备向国务院汇报,计划把“知识创新工程”延长10年,一直到2020年。
路甬祥说,下一阶段“知识创新工程”的重点,除了瞄准提升国家创新能力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无缝对接,加大与地方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为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提供支撑,为关系民生、健康、医疗等公益性科技发展提供支撑。
摘自互联网综合新闻
更新时间:2010-04-03 19:54:37
 
网络链接(KSN) 友好的连接联盟,让更多人知道你合作成功 大专院校 研究院所 产业公司 科技园区 协会事业 期刊网络 服务博览
本网域名: www.知识产品网.com,www.zhishichanpin.com,知识产品.中国,www.diwuchanye.com,第五产业.中国,集创.com,自版.中国,ipr品牌.中国,cnd5.cn,cnd5.net
友 情
链 接
     网站介绍     服务协议     联系我们